发布日期:2025-01-13 03:13 点击次数:117
北京时间9月6日晚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8月非农就业报告,其中显示,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4.2万人,低于预期的16.5万人,前值为增加11.4万人;美国8月失业率为4.2%,符合预期,较7月小幅下降,为今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俄语教学是我终生的热爱”——访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李英男
新华社记者高帆、刘书辰、魏梦佳
“50年来,我最自豪的就是一直在从事我热爱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俄语教学。”今年81岁的李英男教授优雅地坐在书架前,笑意盈盈地对记者说,“年轻人也在推动着我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直到现在,我有时还会受邀给一些学校的学生作讲座呢。”
李英男曾担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俄语中心主任等职务,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呼她为“李老师”。
“最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感觉”
1974年,李英男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俄语教师。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学期,我要给十个班级上口语课,每周20个课时,下了课,常感到口干舌燥。但是,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我非常愿意把我所知道的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俄语,更多地了解俄罗斯。”李英男回忆说。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能够找到的俄语音视频资料还比较少,老师们决定自己来配音,把当时刚刚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翻译成俄文版作为教材。
展开剩余69%“当时我是学校里最年轻的俄语老师,声音也细,所以大家就让我担任潘冬子的译配。后来,这部特殊的译制片特别受学生欢迎。”李英男回忆说,她和老师们都觉得为了学生们能有生动活泼的听力材料,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李英男时常和同事一起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生活情景,把枯燥的语法讲解变成活泼有趣的对话和造句练习,激发学生积极性。很多学生多年后见到李老师,还津津乐道当时的情景。
“翻译是桥梁”
“翻译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李英男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发表了一些苏联文学作品译作,不敢说翻得多好,但很高兴中国作家协会将‘桥梁’这个青年翻译奖项授予我们三位译者。”
“桥梁的确是翻译工作非常恰当的比喻,假如没有翻译,地球上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就无法相互沟通,也就不可能相互理解。”李英男认为,文学作品的互译能够很好地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李英男曾参与很多重要著作和文件的翻译及审定工作,代表译著有《牡丹亭》等俄文全译本。今年3月,李英男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奖后,她说:“终身成就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后我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作品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中。”
2024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俄语学院李英男教授举办2024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李英男曾多次担任高级别国际会谈、会议的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工作。谈及人工智能对语言和翻译行业带来的挑战,李英男说,她希望新一代的俄语学习者不仅要提高语言技能,更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翻译工作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AI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翻译效率,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人工智能时代,新一代外语人要力争把自己培养成精通对象国语言和国情文化的高水平人才。高端翻译工作是人工智能所不可替代的。”
“希望年轻人在中俄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中俄教育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今年5月,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推动双向留学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推进在俄中文教学和在华俄文教学。”
“我的一位俄罗斯朋友,前不久特地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孙女在学汉语,让我听一听她讲的汉语地道不地道。我就跟他孙女在电话里聊了几句中文。孩子的发音还不错,我感到很高兴。”李英男说,这样的例子在俄罗斯越来越多。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配资查询,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希望年轻的俄语学习者能够继承老一辈俄语人的优良传统,在中俄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深化中俄友谊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英男说。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