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8 21:52 点击次数:130
(视频由AI辅助制作)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6日讯(记者 杨秀峰 李冬阳)“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要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表征和衡量。”今日,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锚定“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这一目标,聚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主题,把握“镜子”“侦察兵”“先锋队”这三个定位,努力实现“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蒋火华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监测要当好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成效,“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30”,达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首次“下50”,达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47.3%、39.0%和25.1%。
河湖越来越清,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跨90”,达到90.4%。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十年间,我国曾经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上升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海河流域劣Ⅴ类断面从2015年的39.1%,到现在实现连续3年消劣。
家园越来越安宁,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8.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生态越来越优美,生态质量为二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门见绿”、“推窗即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监测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经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生态环境部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股票白银配资,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